很多人在準備新家的時候,會把家具和家電一起估算。冰箱、冷氣、洗衣機,加上床、沙發、餐桌椅,最後金額常常比想像中多出一大筆。
但其實,家電多半屬於「必要支出」功能到位;而家具,才是最能反映生活期待值的地方。
所以這一輯,我們想先把家具單獨拉出來談。
因為你對家的期待,會直接決定:家具要花多少錢,家又能呈現出什麼樣子。
很多人規劃新家時,第一個反應是:「我有多少錢?這些錢能買到什麼?」
這樣的思維很務實,但也常常讓家變成「湊合的集合體」。因為錢會被快速花掉,卻沒有真的回應到自己想要的生活。
與其急著算數字,不如先問自己:— 我想要一個能先住下來的過渡空間?— 還是一個日常舒適、慢慢打磨的家?— 或者,我期待的是風格一致、一次到位的理想居所?
當你的期待值清楚後,預算才會有落點。而這樣的分配,才不會讓你買了很多東西,卻依舊覺得家不像自己。
預算不是起點,期待才是
適合:暫住、剛獨立、租屋過渡期
適合:打算住 2–5 年以上、開始經營生活
適合:想讓家有風格的人
適合:已經定居、對家有明確風格追求的人
家具不是一筆支出,而是對生活期待的投資。
把錢都花在裝潢,家具只剩下零頭→ 家雖然新穎,但住起來很空,缺少生活感。
以為大件家具買完就好→ 卻忽略了窗簾、燈具、地毯這些小物件,最後家看起來像沒整理好。
追求便宜湊合,結果一年後要重買→ 省下來的錢,很快又變成另一筆花費。
家具買錯,比不買更浪費。
家不是一次到位,而是隨著期待值慢慢長出來。
先確認你的期待值在哪一層不是所有人都要一次到位,也不是所有人都該停留在湊合階段。
再拉出最重要的三件家具床、沙發、餐桌,這些每天會用到的物件,值得先投資。
把其他物件分階段規劃預算有限沒關係,可以先完成第一階段,再慢慢補齊。
這樣,無論你現在落在哪個區間,都能把錢花在最有感的地方。
知道大方向後,接下來的問題通常會是:
Q:我的狀況算哪一層?Q:我應該先從哪三件家具開始?Q:如果預算不夠,要怎麼分階段?
這些問題,其實沒有標準答案,因為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同。搜尋引擎或 AI 會給你平均值,但你真正需要的,是 屬於你生活的答案。
無論是先住下來,還是一次到位,家的樣子,都會隨著你的期待值慢慢浮現。
如果你也想知道,自己對家的期待落在哪個 Level,偷偷告訴你:很快會有一個小小測驗工具上線
敬請期待!
當預算和期待相遇,就成為你的居家哲學,讓你在選擇的路上不迷失方向。
我們設計了一個小小測驗,透過 6 個問題帶你看見此刻的 Living Level!